三任總書記、三任總理,同時送別逝者,今年以來較為少見。
“網站建設”(中信時代)注意到,近兩年來,最年長退休常委宋平只為嚴東生和老紅軍王丹一(7月逝世)等少數(shù)逝者送過花圈。
鐫刻中國科技發(fā)展烙印的一生
出生于1918年的嚴東生,17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,1946年赴美留學,在伊利諾伊大學,主修陶瓷工學。1949年春,他以全A成績獲得陶瓷學博士學位,被授予四個榮譽學會的“金鑰匙獎”。畢業(yè)后,嚴東生受邀留在伊利諾伊大學做博士后,繼續(xù)從事陶瓷等無機材料的研究。
1950年,嚴東生回國,先后任開灤化工研究所副所長、唐山交通大學任教授,后調入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工作。1973年,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成立后,嚴東生任所長,后歷任中科院黨組書記、副院長。
“廈門網站建設”(中信時代)注意到,嚴東生的一生,鐫刻著中國科技發(fā)展的烙印。
1956年,中央提出制定《1956—1967年科學技術發(fā)展遠景規(guī)劃綱要》,號召“向科學進軍”。當時,參與討論和制定《規(guī)劃》的科研人員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,而年僅38歲的嚴東生也在受邀之列。
1984年,嚴東生又代表中科院黨組向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匯報了“關于中國科學院科技體制改革的匯報提綱”,經書記處批準于全院試行。據報道,此舉間接催生了中關村的崛起。
“廈門網站建設”(中信時代)注意到,嚴東生還有一個稱號——“科學外交家”。
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介紹,嚴東生的英語嫻熟流利。在擔任中科院副院長后,嚴東生與國際科學家進行無障礙對話,推動中國科學界對外交流。
1982年,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來北京找嚴東生,詢問能否為當時世界上的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新型鍺酸鉍(BGO)閃爍晶體,要求尺寸大、數(shù)量多。嚴東生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丁肇中的請求。在硅酸鹽所,嚴東生和同事們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,大膽創(chuàng)新突破,發(fā)明了BGO晶體生長新工藝,并在國際評比中擊敗了各國晶體,獲得了核子中心的訂單。
撰稿/新京報記者鄭書 實習生何強 校對:陸愛英
責任編輯:瞿崑 SN117